【书画欣赏】 曾国藩 行书《四家诗评四屏》
曾国藩(1811年11月26日~1872年3月12日),字伯涵,号涤生,湖南湘乡人(今双峰县荷叶镇),是“晚清第一名臣”、战略家、理学家、文学家、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。
曾国藩(1811年11月26日~1872年3月12日),字伯涵,号涤生,湖南湘乡人(今双峰县荷叶镇),是“晚清第一名臣”、战略家、理学家、文学家、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。
想当年,曾国藩出生的时候,家人对他寄予厚望,觉得他定会光耀门楣。
生活就像一场漫长的旅途,当我们年老回首往事时,那些曾经的选择和经历就如同繁星点缀在记忆的天幕之上。我今年68岁,每月有8000元的退休金,本以为可以安享晚年,却因为过去的决定几乎耗尽了积蓄,如今连看病住院的钱都得东拼西凑。我的故事像一面镜子,反映出许多中老年人
善行如同播种,福报则是花开之时。老话说得好:“积善之家,必有余庆。”年轻时给路边的乞丐一碗饭吃,年老病卧床前,就可能多一双搀扶的手;街坊邻里传颂的孝子贤孙,细究起来,原来是祖上曾修桥补路。北宋名臣范仲淹设立义田千亩,救济贫苦百姓,他的子孙后代八百年来长盛不衰。
有没有发现?有些人一当上领导,立马跟换了个人似的。以前和你勾肩搭背说黄段子的兄弟,现在要么板着脸打官腔,要么鸡蛋里挑骨头怼天怼地。为啥人一升职就容易变脸?
这个话题是因为我听了一个某教授讲的左宗棠事迹,里面他引用一个国外的排名,竟然把左宗棠排进了中国近1000年来很靠前的位置。
在中国近代历史的长河中,曾国藩无疑是一颗璀璨夺目的巨星。他以其卓越的才能、高尚的品德和坚韧的毅力,在动荡的时代里闯出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,被誉为 “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,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”。
现实里的聪明人,从不在八卦、热点、他人生活里浪费时间,而是让时间集中在自己做的事情上,落在自己的领域里。
曾国藩少时愚钝,却立“修身十三条”:读书不贰,日记悔过。终成晚清大儒。其自律如勒马之辔,驯心猿意马于方寸。反观《淮南子》中那脱缰之马,纵情狂奔终坠深崖,恰似沉溺玩乐的少年荒废光阴。
婚姻中,女人或许并不苛求男人给予百分之百的爱,但她们始终希望对方能够做到忠诚。忠诚,是婚姻中最基本、最不可动摇的底线。然而,随着社交软件的普及,不少男人沉迷其中,频繁与异性聊骚,无形中伤害了妻子的感情。面对这种情况,女人该如何应对?其实,并没有统一的答案,但从
咸丰十一年(1861年),历经三年的安庆之战终于在北城墙的轰然倒塌中落幕。几个月后,曾国藩之弟曾国荃就率部急行军,连克南京周围地区,直逼南京脚下。这一贸然进军的举措,让曾国藩大为忧虑,劝曾国荃稳扎稳打,先退兵驻守。但曾国荃认为:“舍老巢勿攻,浪战无益,逼城足以
记日记最主要的目的是——反省自己。静海(唐鉴)先生每夜必记“日省录”数条,来督责、规范自己。
一个人能走多远,往往不是看他起点有多高、资源有多少,而是看他怎么看待世界,怎么看待自己,又怎么看待别人。
曾国藩出身贫寒,智商平庸,科举考了 7 次才中第,读书读到房梁上的小偷都能背了,他还记不住。 情商堪忧,官场上屡屡碰壁,被同僚排挤,差点被咸丰皇帝砍头;带兵打仗也屡战屡败,气得两度自杀。 这样一个普通乃至平庸的人,却凭借着坚韧不拔的精神,一路逆袭,战胜了重重困
5月初我翻开了《曾国藩》,到今天,已经一月有余了,这一个月里,我也照着曾国藩流传百年的“晨昏8字诀”坚持了一段时间。
常听人说:“读书无用。”可每一个真心热爱阅读的人心里都明白,书从来不是用来炫耀、应试的工具,而是慰藉、解毒、滋养生命的一味良方。真正的读书人,读得不是字句,而是气象、格局与心性。
日子就像一个储蓄罐,你往里面投入的善意越多,往后能掏出来的福气就越满。总盼着天上掉馅饼、四处求神拜佛,不如低头修好自己的德行。很喜欢曾国藩说的一段话:“求福者困于虚妄,修福者深耕心田,惜福者细水长流。世间至贵之福,不在强求,而在躬身积善、知足惜缘,终得岁月温柔
他将每日所思所失如实记录,不断修正言行:“吾生平长进全在受挫受辱之时,务须明励志,蓄其气而长其智,切不可戡恭然自馁也”。
天下没有永不落幕的盛宴。曾国藩告诫“久利之事勿为”,正是看透所有暴利背后都藏着看不见的代价。投机取巧或许能赢一时,但终会付出更惨痛的学费。
在历史的长河中,总有一些人物如璀璨星辰般闪耀,他们以非凡的才能和高尚的品格,在时代的画卷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。今日,当我们面对一位杰出人物的离去,心中满是悲痛与感慨。